智能座舱最理想的交互模式:让机器拟人化
智能汽车是机器人的第一形态,对应的智能座舱也引领了机器人时代人机交互发展的新方向。历史上,每一次交互方式的改变,都重塑了智能设备的产业格局。正如DOS转向Windows时代带来的产业巨变一样,人机自然交互打开了一道通向新产业的大门。
人机自然交互将改变我们对待智能汽车、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态度。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是创造了语言体系,用于人与人的交互,带来人类文明;今天,人机自然交互可能是下一个基石性发明,其与机器的自主决策强结合,将带来机器文明,重塑人与机器的关系,对我们的社会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结论
1. 未来最重要的人机交互趋势是机器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交互,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不断地适应人,终极目标是让机器拟人化,图灵测试是衡量标准。
2. 人机共驾阶段,人机交互能力必须跟自动驾驶能力相匹配,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跨域融合是发展方向。
3. 未来,实体屏幕和触控将不再是座舱交互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交互+AR-HUD。
4. 语音、手势和眼球跟踪是自然交互的三板斧,传感器、算力和算法是物质基础。
5. 当前的座舱以娱乐域为主导,但未来座舱内娱乐域和安全域(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的定位会调过来,安全域会成为主控制域。
6.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是中国智能汽车公司品牌向上的重要突破口。
01 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发展趋势是什么?
座舱的人机交互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从智能设备的发展历史中去寻找。计算机行业是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起源。实际上,人机交互一开始不叫HMI,而是HCI,即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PC的发展史广为人知,下图是一个简单的发展阶段划分:
最开始是DOS系统加上键盘,命令行界面的操作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能,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能使用。鼠标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让PC用户呈爆炸性增长。接下来,触控成为更简单直接的操作方式,出现了Surface这样的平板电脑。而微软小娜则代表了最新的交互方式,我们可以用语音这种更加自然的方式与机器交互。
PC和手机的发展史折射出机器与人交互方式的发展脉络,那就是从复杂走向简单;从抽象操作走向自然交互。未来最重要的人机交互趋势是机器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交互。顺着这样一个趋势的延长线去看,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机器拟人化,可以说: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智能座舱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多模交互是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的理想模型,什么是多模交互?简单说,就是利用手势、眼球跟踪、语音等方式来进行交互。这里的模态类似于人的“感官”,多模态即是将多种感官进行融合,对应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官。但多模交互的命名太过技术化,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自然交互。例如手势,可以说是原生的“鼠标”,不同的手势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
02 自然交互实现方式是什么?
智能汽车本质上是载人机器人,机器人最重要的两项能力是自主决策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缺乏其中任何一项,就无法有效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打造智能的人机交互能力是其必选项。
如何衡量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程度呢?我的一个思考是使用图灵测试,即机器能否在交互行为的表现上和人无法区分。
如何实现自然交互呢?传感器、算力和算法缺一不可。下图做了一个直观的展示:
座舱内会融合越来越多的传感器,一方面会使座舱内算力需求不断飙升,座舱里的AI算力需求将上升到30 TOPS以上,甚至百TOPS级别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好的感知能力支撑。
AI计算能实现人脸、表情、手势、语音等多信息的感知,从而实现更加智能的人机交互。座舱人机交互的计算必须依赖边缘计算,而不是云计算来实现。因为三点:可靠性、实时性和隐私保护。
个人隐私保护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在AI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座舱内的私密空间,隐私保护问题更加突出。今天的语音识别,绝大部分仍然是在云端进行的,其中的声纹等生物信息可以轻易暴露个人身份。通过在车端进行边缘AI计算,可以将视频、语音等个人生物信息去除,转化为语义信息,再上传到云端,可以有效保护车内个人数据隐私。
03 自动驾驶时代,交互智能必须跟驾驶智能相匹配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机共驾都会是长期存在的状态,座舱内的人机交互是人了解自动驾驶能力的第一界面。
当前智能汽车技术存在进化不均衡的挑战,人机交互能力落后于自动驾驶能力的发展,导致自动驾驶事故频发,影响了自动驾驶的普及。
人机共驾的特点是人在驾驶回路中(Human In the Loop),因此,人机交互能力必须跟自动驾驶能力相匹配,否则带来严重的预期功能安全问题,几乎所有的自动驾驶致命事故都与此有关。即使不发生事故,对自动驾驶状态的不了解也会让人产生严重的恐慌和焦虑。
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在实际驾驶工况中,经常出现“鬼刹车”的情况。如果人机交互界面能够显示自动驾驶的感知结果,司机就可能会明白系统误判是由于把路上的一个易拉罐识别成了一辆车导致的。
为什么特斯拉把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感知结果展示出来,背后的出发点就是这一原因。随着自动驾驶的能力越来越强,用户将越来越关注自动驾驶系统在虚拟3D环境中呈现的过程和状态。人机交互与自动驾驶相辅相成,其具体作用如下图所示:
例如,未来更为人性化的泊车应该是人车共泊的,包括人对车的接管和车对人的接管,比如车遇到困难路况,可能会说我不太有把握,请求接管。再比如人迟迟停不进去,AI算法推荐是否开启自动泊车。
这种舱泊一体的方案能提升智能座舱交互和泊车的整体体验,还能大幅节省硬件成本:通过分时复用AI芯片的资源,可以同时满足座舱感知与APA泊车感知的需求,从而为行业提供高性价比方案,也可让智能化下探到更多中低端车型。在国内,地平线和映驰科技合作,正在推进这一方案开发。
当前,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主要还是手机安卓生态的延伸,主要由实体屏幕来支撑。今天屏幕越变越大,甚至达到60寸,这实际上是用低优先级的功能占据了高优先级功能的空间,还带来额外的信息干扰,容易让人分心,影响驾驶安全。
实体屏幕在未来依然会存在,但我有一个判断,未来,实体屏幕和触控将不再是座舱交互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交互+AR-HUD,下面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第一个原因:面向自动驾驶的人机交互属于温饱问题,是刚需,属于安全域,有最高优先级;面向音乐、游戏和舒适性的人机交互是小康需求,属于娱乐域,在实现了前一阶段任务后才能有足够的施展空间。
下图对两个域的功能做了简要的分析总结。
因此,未来座舱内娱乐域和安全域(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的定位会调过来,安全域会成为主控制域。
第二个原因:自然交互方式+AR-HUD的交互界面更加安全,例如通过语音和手势交流,可以避免驾驶员视线偏移,从而提升驾驶安全。而座舱的大屏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相比之下,AR-HUD可以做到在显示自动驾驶感知信息的同时避免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原因:自然交互方式是隐形的、简约的、更加情感化的交互方式,不会过多地占用车内宝贵的物理空间,但却可以做到随时陪伴在身边,给予驾驶员及乘客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跨域融合是较为确定的发展方向,最终诞生的就是车载中央计算平台。
04 当前发展阶段、前沿实践以及挑战
目前,座舱的语音识别基本已经普及,语音识别主流厂商主要使用端到端算法,在理想实验环境下语音识别准确率可高达98%以上。
DMS正在急速普及,预测至2030年装备车内摄像头的车型占比将超过50%。
下一步将是语音+手势+眼球跟踪+AR-HUD交互界面的组合,这是对应于L3+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交互方式。业内领先的车企已经开始布局,如下图所示。
中国自主品牌在这一块的实践基本上跟国外领先品牌是并驾齐驱的,从迭代速度上看还要更快。2020年,长安推出UNI-T车型, 包含多项主动服务。比如:如果你正在接听电话,系统会自动降低多媒体音量;再比如,当车机中控屏处于熄屏状态时,注视屏幕一秒即可唤醒屏幕。该方案搭载了地平线的征程2汽车智能芯片,支持通过语音、动作姿态、面部表情等指令的交互。
理想中的自然交互目标是从用户体验出发,需要提供稳定、流畅、可预期的交互体验。但理想再丰满,也得从骨感的现实起步,当前挑战依旧众多。
例如,当前自然交互的误识别情况依然严峻,全工况、全天候的可靠性和准确率还不够。比如手势识别,也许你不经意间动一下手势,就会被误识别为一个命令动作,这只是无数种误识别情况之一,在移动状态下,光照、震动、遮挡等等都是巨大的工程挑战。自然交互的流畅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更高性能的传感器、更强大的算力和高效算法来逐渐改善。而同时自然语言理解(NLP)和意图理解依然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算法理论创新。
05 总结
在当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智能座舱已经成为整车厂实现功能差异化的关键一招,座舱人机交互与人的沟通习惯、语言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是高度本地化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是中国智能汽车公司品牌向上的重要突破口,更是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引领全球技术潮流的突破口。
智能座舱产业链将持续延伸,会有更多玩家进入到智能汽车这个大生态中,智能汽车玩家也会跨界进入更多的机器人领域,未来智能座舱生态圈发展主题将围绕“生态协同”与“跨界延伸”展开。这场科技革命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不仅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更对我们的社会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 |
- +1 赞 0
- 收藏
- 评论 95
本文由天星转载自地平线,原文标题为:大牛讲堂 | 李星宇:智能座舱最理想的交互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评论
全部评论(95)
-
香山红叶 Lv7. 资深专家 2022-04-28学习
-
丝雨 Lv8. 研究员 2022-04-28学习
-
WilberTse Lv6. 高级专家 2022-04-28学习学习!
-
榆木 Lv7. 资深专家 2022-04-27学习
-
用户81028070 Lv4. 资深工程师 2022-04-27学习了
-
用户84866351 Lv6. 高级专家 2022-04-26学习
-
30787 Lv7. 资深专家 2022-04-26学习
-
用户25593089电子工程师 Lv7. 资深专家 2022-04-26学习了
-
101 Lv4. 资深工程师 2022-04-26学习
-
用户81028070 Lv4. 资深工程师 2022-04-26学习了
相关推荐
2022-2026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洞悉汽车芯片的未来趋势
SINOXTECH发布《2022-2026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洞悉汽车芯片的未来趋势,随着政府大力支持国内厂商自主研发芯片,获取产业链上高附加值,未来自主研发汽车芯片企业有望实现突破,打入国际主流厂商供应链,逐步取代进口芯片。
地平线软硬结合AI开发培训营开始报名
2020地平线AI开发培训营,报名时间12.01-12.06 >>报名中
线路板行业迎来新的春天!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应用,将大幅提高线路板行业的需求量和质量
华为提供了一系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对线路板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不仅提高了线路板行业的需求量和质量,也提高了线路板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更提高了线路板行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作为线路板行业的从业者或投资者,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与华为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汽车和线路板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IC】他山科技全球首款AI触感芯片TS3F605AQ,让机器拥有人的触觉感官
他山TS3F605AQ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最大的优势在于触觉技术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算法的进步,更关键的是需要强大的底层硬件支撑,他山实现了全球首款AI触感专用芯片及领先的SNN分布式类脑产业化应用芯片,成为了在AI触觉感知赛道同时拥有AI触觉感知算法及底层芯片支撑能力的团队。
类比半导体(AnalogySemi)汽车应用产品选型指南
车规产品质量保证 车规产品测试 车规产品总结 产品应用覆盖 车身控制 智能底盘 - 制动控制 智能底盘 - 转向控制 空气悬架 热管理 智能座舱 BMS
类比半导体 - ADC,4 通道高边驱动器,车规级低共模电流采样放大器,变压器推挽驱动器,马达驱动,2 通道高边驱动器,车规级离手检测芯片,车规级高共模电流采样放大器,车规级电压基准,电压基准,变压器驱动器,接口,车规级 4 通道 H 桥栅极驱动器,车载 AFE,TRANSFORMER DRIVER,汽车智能驱动,放大器,车规级 CAN 接口芯片,车规级单 H 桥栅极驱动器,高精度数据转换器,单通道 H 桥直驱动器,电机驱动,8 通道预驱动器,车规级单通道高边驱动,高边驱动,模数转换器,车规级心电 ECG 芯片,CAN,车规级2 通道高边驱动,车规级 H 桥直驱动器,单通道 H 桥栅极驱动器,车规级 8 通道 H 桥栅极驱动器,4 通道预驱动器,数据转换器,CSA245Q,REF3XXQ,HD7080Q,DR703Q,HD7040Q,DR7804Q,HD70152Q,DR7808Q,DR7808,AFE101Q,DR7804,CL1051Q,ADX111Q,CSA601Q,IS801Q,HD7015Q,HD70202Q,DR702Q,DR704Q,HD70402Q,HD7080MQ,DR70XQ,HD7040MQ,DR8112Q,DR8102Q,CL1042Q,HD7008Q,CL1044Q,AFE102Q,ADX92XQ,HD70802Q,ADX112Q,CSA240Q,ADX320Q,ADX3202Q,HD70804Q,后排座椅显示屏,胎压监测,超声波雷达,空调系统,车内摄像头,热管理,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盘,车载音响,安全舒适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照明系统,AVAS 电喇叭,惯性传感器,车身线束,电子稳定控制,驻车制动系统,车载充电器,电动座椅,抬头显示屏,多目摄像头,DC-DC转换器,门窗开关,夜视仪,座椅自动调节,主动悬架系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座椅加热装置,智能底盘,红外传感器,充电桩,智能座舱,助力转向系统,动力电池,BMS,流媒体后视镜,车身控制器,充电系统,轮毂电机,单目摄像头,动力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尾门电动撑杆,车窗升降器,车身电子系统,智能驾驶,自动停车辅助
鸿翼芯联合国家嵌入式工程中心打造全国产化新能源汽车“中枢”VCU解决方案
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TESEC)(简称“国家嵌入式工程中心”)推出全国产化新能源整车控制器VCU解决方案,该方案核心芯片选用鸿翼芯(KKChips)国产化首颗动力总成高度集成系统芯片HE9788,配合某国产化车规MCU厂商新一代Power PC架构微控制器。作为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关键,国产车规级芯片的逐浪而起,将不断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中国答卷。
25MHz车规晶振SMCE3225用于汽车ADAS高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工作温度-40℃~+125℃
在汽车智能化时代,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已无法满足整车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基于“域”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始出现。关于智能汽车域控制器,目前行业普遍认可博世的经典五域划分: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和车身域。在自动驾驶或ADAS高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应用,推荐采用应达利的25MHz晶振,为芯片提供精准时钟信号。
【IC】思瑞浦发布高集成度汽车级PMIC芯片TPU25401!赋能汽车座舱、ADAS高效稳定供电
思瑞浦发布高集成度的汽车级电源管理芯片(PMIC)——TPU25401,专为汽车智能座舱、ADAS等系统中的主控SoC(片上系统芯片)供电,为汽车电子系统的电源管理带来新的选择。
媒体采访 | 智能座舱升级,南芯科技打造车规级高性能电源管理元件
在汽车智能化趋势进程中,南芯科技产品为智能座舱等应用提供高效的能源支持。目前,南芯科技已面向智能座舱应用打造了涵盖降压转换器、升降压转换器、高边驱动、USB 充电芯片、天线 LDO、电源管理芯片在内的一揽子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元件】类比半导体推出带I²t的车规级eFuse产品EF1048Q,引领汽车配电保护的革新风暴
EF1048Q车规级eFuse是类比半导体专为汽车配电盒应用设计的创新汽车智能驱动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一级、二级常电配电系统,集安全性、轻量化与高集成度于一体,旨在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提供前所未有的配电保护解决方案。
相约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类比三款汽车智能驱动新品首发
随着汽车工业加速迈向智能化与电气化的未来,汽车芯片在塑造下一代驾驶体验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即将到来的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类比半导体作为国内汽车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将携三款汽车智能驱动新品震撼登场。
极海半导体亮相全球MCU暨嵌入式生态发展大会并发表《极海MCU+, 赋能工业与汽车智能化》的主题演讲
AspenCore主办的全球MCU暨嵌入式生态大会在深圳举行,极海高级产品经理刘洋发表演讲,介绍极海MCU+在工业、汽车及电机控制领域的最新进展。极海展示了多款创新产品,包括MCU、栅极驱动器等,并介绍了其在工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方案,助力智能化发展。
【IC】助力汽车智能化应用,中微半导新推车规级SoC芯片BAT32A6300,内置MCU+LDO+LIN收发器
近日,中微半导体宣布推出BAT32A系列车规级SoC芯片——BAT32A6300。该芯片提供QFN32封装,可满足对于尺寸及空间比较敏感的车身域和辅助驾驶域节点执行器需求。该芯片采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具有高集成、高可靠及低功耗为一体的优势,内置MCU+LDO+LIN收发器,可以胜任以前需要多颗器件的应用场景,是嵌入式集成如开关、面板、灯、传感器、电机等应用的理想之选。
RK3588M智能座舱核心板有何杀手锏? 高性能国产SOC汽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东胜物联DSOM-040R RK3588M核心板基于Rockchip瑞芯微RK3588M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运用CPU+GPU+NPU的硬件结构设计, 采用8nm工艺制程,4核ARM Cortex A76+4核ARM Cortex A55 CPU,算力高达100KDMIPS。
芯炽科技出席2024中国汽车智能座舱技术大会,助推智能座舱技术变革
芯炽科技现场应用工程师崔涛在汽车智能座舱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讲,详细介绍芯炽科技最新发布的革新性芯片组:基于MIPI A-PHY协议的SCS5501串行器、SCS5502解串器芯片。这两款芯片均严格遵循MIPI A-PHY协议标准,标志着芯炽科技在高速、长距离车载数据传输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电子商城
现货市场
服务
Ignion可支持多协议、宽频段的物联网天线方案设计,协议:Wi-Fi、Bluetooth、UWB、Lora、Zigbee、2G、3G、4G、5G、CBRS、GNSS、GSM、LTE-M、NB-IoT等,频段范围:400MHz~10600MHz。
最小起订量: 2500 提交需求>
可定制UV胶的粘度范围:150~25000cps,粘接材料:金属,塑料PCB,玻璃,陶瓷等;固化方式:UV固化;双固化,产品通过ISO9001:2008及ISO14000等认证。
最小起订量: 1支 提交需求>
登录 | 立即注册
提交评论